紫砂Q&A
目前位置: 紫砂Q&A 请教烘培的技巧
本单元为自由讨论区,文责及取用图片之来源概由文者自负,图文内容并不代表真壶立场。
为免触犯法令,如张贴它站、他人或不当图文,或有广告之嫌时,真壶拥有删除之权利。
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911-15:09
经56兄提醒,小弟赶忙另起新贴,以免馀老的精辟言论日久石沉大海。
小弟看了馀老先前关于对烘培的密法后,前段时间对烘培颇有兴趣,时常用俺家里那可怜的微波炉瞎折腾,多次试验下觉得熟茶如果要保持醇厚的韵味或烘得熟点的话,那原本的茶香味就会散掉。想请教下馀老,除了薄摊、快凉外,要如何把生茶烘培出晒壳味、茶汤醇厚,同时又保持原有的香气与甘甜的味道?
小弟一般是慢火烘培到生茶的水分蒸发凝聚在盖子上(这个好像可以把苦、涩的味道去掉)后就开始小心观察,直到茶叶由青转黄就取出薄摊快凉,直至凉透收起。如果继续烘下去的话焦味就会出来。这时候好像是二分火的感觉。如果想再熟一点,小弟一般是二次再烘,但好像多次烘、凉后香气容易散掉。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回覆1: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12-13:53

漂洋兄问道:熟茶如果要保持醇厚的韵味或烘得熟点的话,那原本的茶香味就会散掉?

呵!呵!...老麻瓜隔海把脉...,依经验判断,认为漂洋兄必须要有一个焙茶的基本概念,兹说明如下:

1.无论是生茶、熟茶,只要您想将之烘焙的话,一定要先将茶乾中的“潮湿之气”焙掉,也就是说,茶乾刚进炉时一定要“愈开放愈好”(注:茶与空气的对流要好,所以千万不要盖住),以利让茶乾中的“潮气”快速散去...,待茶乾散发出“无杂湿味”后,才能遮掩约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盖子,使茶汤更醇厚些。

注1:因刚开始空气对流足够,茶乾的乾燥度已足、杂陈味除尽后,即进行遮掩约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盖子续焙,等到您想要的香味散发出来,或试泡茶汤至满意时,即可收茶。

注2:要学著喝出刚焙好的茶汤感觉,联想日后茶汤的各种可能变化,因出炉后该茶会随著火气的退散与潮气的上升而产生变化,所以刚出炉的茶喝起来并不会与日后喝的感觉一样,所以尚须累积些失败与成功的经验。

以下为焙茶时加盖与否的概念:

a.茶乾进炉,若无加盖,则潮杂味极易散退,乾燥度高,惟茶汤会过于紧迫,口感锐利而不醇。

b.茶乾进炉,若加盖二分之一,则潮杂味较不易散退,乾燥度中等,惟待您焙至足火后,茶汤一定会偏红,但口感还算不赖。

c.茶乾进炉,若一直盖住,则潮杂味不会散退,很难使茶乾乾燥,茶汤又会窒闷,极为红水,茶乾会显现油亮之色,一般只能在极少的情形之下才会全盖。(注:如茶汤滋味及汤色过淡,口感过于锐利等...,不得已之下,才会闷个极短的时间)

嘿!嘿!...老麻瓜以上这些诀窍,请漂洋兄体会一下,再细思手中待焙之茶的缺点或优势,运用脑中的逻辑与巧思,“计算出”利用加盖与否之前后顺序,应就能将生茶烘培出晒壳味、茶汤醇厚,同时又保持原有的香气与甘甜的味道了。

2.焙茶最忌全盖,尤其让水分蒸发凝聚在盖子上,则香气反而容易散失,也易使茶失去活力...,所以此法请勿使用。(注:惜茶香,惧失之,故掩盖,反而大量失去香气,所以此法绝不可行)

焙茶一定多少会使飘香味散失,但并不可惜,因我们焙茶的目的,乃是想改变茶汤的风味,若焙茶时掌握得当的话,应可将不稳定的飘香,微妙的转化成茶汤中的另一种香气与滋味,使茶汤更臻完美,或能更吻合自己的需求。

注:老麻瓜一直仅提供焙茶的基本概念,最大的原因是焙茶时,须视该泡茶的状况来调整火力与空气对流的状况与顺序,并没有“一招一式走天下”的死诀,所以以基本概念为基,巧思创意为辅,则即能创出每人各自不同的好茶,此即乃焙茶之艺术也...。

 

回覆2: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912-21:12
原来小弟从一开始的步骤就是错的,难怪一直觉得烘出来的茶有熟的味道而没有那种令茶虫上爬的晒壳味。大概是闷坏了,小弟用的是紫砂罐全程闷烤,先头用微中火力烘,到了水分蒸发到盖子的时候开盖擦掉水分,改用微火烘。听馀老这么一说如梦初醒,就此搁笔再去试验。
对了,再请教个问题,烘培的火力大小步骤有没有什么要求?
另:Q&A很奇怪,同样是繁体输入,有些字会乱码,会员别馆则不会
回覆3: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14-21:06
呵!呵!...先用中温不加盖去潮湿,等味道“乾净无杂味”之后...,“才盖上二分之一”的盖子” ,直至发出您想要的香味时,即可试饮,若已符所需时,降至“微温”盖子仅留一小缝,用较短的时间即可使茶叶较为醇化...,及使茶汤中较有情调与风味!
如此...,应就能烘焙出有些水平的晒谷子香味了

特别注意:最后微火的阶段不要太长,以免茶汤蕴育出较为明显的苦味。
回覆4: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1021 0925-21:02
请问余先生.烘焙过的茶怎样计算焙几分火. 分 这个单位.又是怎计算
回覆5: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929-10:55
再请教下馀老,如果是用烘焙机(比如说9层)来烘茶(生茶,湿度大概一捏就粉粹),先头将茶乾中的“潮湿之气”焙掉的温度要用多少?烘培机的门是否要打开?去湿后慢烘的温度是多少?
回覆6: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29-20:14
呵!呵!...老麻瓜喜欢偶尔啖啖牛排,又有些惧怕血的颜色与味道,所以总是要求餐厅煎个7分熟...。

但同样是7分熟,有时某些餐厅还是会让老麻瓜看到可怕的血水自下刀处流出...,有些餐馆的牛排切开时,却只看到内层稍红的美丽肉色...。

从这一件事来看,有可能牛排的几分熟,并不是很科学的(所以才叫厨艺),顶多也只能算是大多数人所认定的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随著厨师的认定来决定,并没有较科学、数据化的一个标准。

茶事之为“艺”,乃因其并无一规范的准则(或标准),也就是茶事乃属一门感性的(思绪化)之学问,而并非21世纪人们所热衷的理性科学!

所以,对于每个有关“艺”的事物,可能会随著每个人的认知与感受,而有不同的解释(或谓看法),也就造成了每个爱茶人对茶的要求并不尽相同!

言归正题...,茶的烘焙要认定“算几分火”,是随著每个焙茶人对茶叶的认知而有所不同,盖其为非常主观的感性认知,所以长久以来并无一定论;...惟,老麻瓜因始自30馀年前冻顶学制焙茶,所以断定火路的方式会较偏向于冻顶式看法,也可说稍具科学精神,判定法简述如下:

嘿!嘿!...如果茶焙成熟茶(碳化)是算“十分火”的话,“高峰岩茶102.8”就是百分之28的火侯,三分火就是百分之30的火侯(火路),五分火就是百分之50的火侯,依此类推...。

以下谨回漂洋兄如下:

呵!呵!...茶是千变万化的,每泡茶会随著植茶时土质、土壤含水量、肥料种类(有机肥及化肥等等,可谓族繁不及备载),甚至农药的种类等,直至制作时的茶菁的含水量、天候、温湿度,发酵程度等等所有制作程序的大同小异,直至搬运储放、茶乾含水量的多寡等等之不同因素,而使焙茶变得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老麻瓜在“隔海焙茶”时,总有所顾忌与猜测...。

盖...,老麻瓜并无法看到或闻到或摸到隔海茶的现实情况,同时也无法得知漂洋兄“喜欢哪种茶汤的感觉”,所以回答起来总是“连自己都不甚满意”!

所以老麻瓜还是老话一句,要焙茶必须先融会贯通出焙茶的精神,也就是该怎么“玩火”!(之前老麻瓜回答有关焙茶的文章,细心的品味,总能获得一些心得才是!)

首先有一观念须建立,烧陶用的窑炉,与焙茶用的焙茶机等,都会随著每个厂商或机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温差与烧成效果。

我们就用讨论的主题~“焙茶机”来说好了,除了电热线的布局与长度数量多寡之不同,而会有不同速度的提温效果,抽风机的大小、布置的方式、入出风门的角度,也会影响热空气的对流等等,均会造成焙茶时须顾忌的重要因素!

就焙茶新手来说,老麻瓜建议采用易学、不易出错的“恒温法”让您作个参考:
无论茶乾受潮程度如何,请入风及出风口全开(注:无论如何,焙茶机的门请不要打开焙茶,以免茶汤滋味过淡),调温90度c,约1~2小时后,从出风口细闻有无潮、陈味,若已无任何杂味时(也就是茶味已清时),将入风口全关(出风口还是全开),然后每一个小时取出试饮一次,直至焙到您认同的风味时,即可拉出、置凉、收袋。

注a:想要更具谷味,温度可设定较高些,如95度c、100度c等等。

注b:若不想茶汤蕴含火味,则温度设定可降至85度c、80度c等等。
回覆7: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929-21:08
感谢馀老悉心指导!
小弟按照之前的微波炉烘培秘籍,茶汤已比以前大有改善,同时也发现果然薄培法效果奇佳,奈何此法每次烘培量极少,一则耗电甚巨,二则担心哪天那可怜的微波炉就罢工了。所以想找个烘培机试试。再次感谢!
回覆8: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29-22:12
呵!呵!...漂洋过海兄寻找焙茶机时,请务必选购有风扇驱动空气对流形式者较佳,也就是说,将入、出风口全打开,并按下电源开关键,关起焙炉门后,将手放在出风口的上方,有明显的空气(风)送出者才好,以免日后无法将茶叶的杂陈味“快速的焙清”!

无风扇驱动的机型,等您焙清陈杂味后,茶叶的火侯即过头矣...,此点切记!切记!
回覆9: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0930-09:26
赶紧记下!
回覆10: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1121-11:57
馀董:
再诚心请教下:小弟近来试验了几种烘焙了几种方法(轻发酵的铁观音生茶\可以恒温的电烤箱,带有内风循环,外部加放一个风扇促进内外风循环,烘焙过程风扇始终开)
方式一:
90C 4.5小时(这4.5小时是用专门的12层烘焙机烘的,后续的为电烤箱)--------100C 1小时--------105C 8小时--------80C 10分钟(期间几次取出凉透再烘)
方式二:
90C 1小时--------100C 1小时--------110C 0.5小时---------120C 0.5小时--------------105C 8小时----------80C 10分钟(期间几次取出凉透再烘)
方式三:
130C 20分钟--------105C 4小时--------80C 10分钟(期间几次取出凉透再烘)
茶汤的转变过程从清香四溢到无味又到茶味变浓,香味从蜂蜜香--焦糖香---米香--火味(110C以上时候会出现火焦味)
问题如下:
1.不论我如何烘焙,茶汤味道始终无法清彻,第一泡水为黄色,第二泡后开始逐渐变红,第一泡茶汤味道很好,很透彻,第二泡开始会有混杂味,就好象茶本身原有的清香和火香无法很好地融合,那种茶没有烘透的感觉.但茶叶已经很黑了,再下去就焦了,不知道是轻发酵铁观音生茶不适合烘焙的问题(请教老茶师说要找中度发酵,重晒轻摇,正炒的茶才适合烘焙)还是我的烘焙方式有问题?
2.出现焦味的茶是否继续烘焙,焦味就会没掉?如果是的话要以什么样的温度来去焦味(和烘焦一样的温度继续烘还是低点温度继续烘)?
3.烘焙总体原则是否是逐渐升温到心目中想要的香味温度(比如米香味),再逐渐降温下来,还是说到一定温度持续后,最后低温收个尾就好?每阶段温度需不需要持续多久的时间以把这个温度烘透?
回覆11: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1121-19:08

呵!呵!...漂洋兄有问题,尽管问将过来,请别客气...。

基本上您焙茶时所遇到的问题,老麻瓜大致上听懂(了解)了,兹回答如下:

1.您所烘焙的《轻发酵之铁观音生茶》属“较不耐高温”之茶乾,所以在您描述的《第一泡茶汤味道很好,很透彻,第二泡开始会有混杂味》,这表示您烘焙此茶时,“电烤箱”的温度调得太高,也就是温度必须降下来,建议您可先用较低温的80度或75度烘焙至“无论第几泡都没有杂陈味”时,才能真正拉高些温度(例85度~90度),以恒温来烘焙出您所想要的风味时才拉出。

因为《第一泡茶汤味道很好,很透彻,第二泡开始会有混杂味》表示您调的温度太高,所以茶乾无法承受高温,致在茶乾的杂陈味尚未完全清澈前,已因高温致使风味开始转变,造成两者前后顺序混淆,让您一头雾水...;老麻瓜想出一个解救此茶的方法,说明如下:再用75度~80度入风口、出风口全开,焙至“无论第几泡都没有杂陈味”时,再拉高些温度(例85度~90度),以恒温来烘焙出您所想要的风味时才拉出,则这泡茶仍能让您有所满意才是。

注:只要有足够的焙茶经验,无论甚么茶就都能焙出一定的效果,所以若认为制茶方式之不同,才会造成能不能烘焙,则属半桶师矣...。这情形就例如老麻瓜分配某一种稀世名泥让某一位老师制壶,结果这位老师一捏到泥条及试一下泥性,就一口咬定这种泥料造不出壶来,结果有一天,老麻瓜请其他的作家用此稀世名泥造成壶了,拿给他看,这位半桶老师就酸溜溜的云:他只是运气好而已...。

所以老麻瓜很肯定肯真正下决心学习(不屈不挠)的人,没用心试过怎知能不能成?(注:老麻瓜连茉莉花茶“香片”都拿来烘焙,还自认蛮有特殊风味的...,试焙这全台公认最难烘焙的高峰岩茶,已逾20年了,还再想精益求精,绝不打退堂鼓!)

2.焦味可退!...您先以低温(65~70度)入风口、出风口全开,直至焦味淡薄至您可接受的范围后,再将出风口关闭(温度不要调高)约15~20分钟收茶即可。(注:这最后的15~20分钟之目的,是为使茶汤较为Q软的目的)

3.说真的,刚一开始焙茶,对茶性与窑炉尚未有很大的心得与感觉前,老麻瓜还是建议先用恒温法,来烘焙出您想要的近似风味;等焙茶的经验较为充足后,您就会感受到是甚么原因,才会造成您所焙的茶之风味不够明显,您自然也就会巧妙的运用高低降升温,及出风大小,来调整出个人最喜欢的风味了。

祝您成功!

回覆12: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漂洋过海来看壶 1121-21:40
非常之感谢!!!,开烘试验去也~~
回覆13: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1021 1123-14:35
飘洋过海大哥 抱歉再次借一下您的版...


请问余先生.您多次说到培茶机要有出风口跟入风口的重要性....现在市面

有一种竹笼式 家庭110v用电 可调时间 温度.( 好像蒸包子的竹笼.温度100度
内.时间一小时.从半斤至5斤都有多种款式).

请问余先生这种培茶机如何? 会比小烤箱改装的实用吗?
回覆14:请教烘培的技巧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1123-20:52

呵!呵!...1021先生所说的焙笼,老麻瓜称之“电焙笼”,...也就是说,它的原理几近于“炭焙笼”的效果(只是缺了炭酸香,及加热的燃料不同),但是烘焙的方式与技巧却几乎一样。

 

它的优点,是较易烘焙出火香,缺点是很难将茶叶中的水气及杂陈味“焙清”!

 

所以在专业者的心中,最佳的搭配应是...,先用拥有进气排风的“电焙箱炉”(注:如真壶现在所用之焙茶器)将茶中的水气及杂陈味“焙清”后,再用“电炭焙炉”慢慢调整及烘焙出独特的“火香”...(当然的,若是焙茶的经验够充足,脑子灵巧些,无论用甚么焙茶机,也总能烘烤出让人惊艳的效果)

 

嘿!嘿!...既然我们对这种“电炭焙笼”的功能优缺点有一定的概念了,...就言归正传罢!

 

1.铺茶宜薄,不宜厚,以利杂陈味及水气能散逸出来,使茶能较快速的清澈明快。

 

2.刚开始除了“铺茶宜薄,不宜厚”外,茶笼的最上端(也就是笼口处)不要盖上任何拦阻之物,使之开放,以利空气的流通。

 

3.若惧怕下方的热气上升过速,致会烤焦茶叶时,可将茶叶拨出几个散热孔,以利调慢温度上升时的“提温速度”,不过,要拨茶时,可千万不要在摆入笼中后才拨茶,以免茶末掉落炉心燃焦冒烟,致整泡茶今后都永远随伴著茶末烧焦的味道“永不分离”矣...

 

4.刚开始温度调70度,每10分钟或15分钟,茶要翻面一次,需小心的将装茶的茶筛圈取出茶笼,如用平底锅煎荷包蛋一样,由外往内巧妙的翻转过来,尽量要一次翻转完成,以免一翻再翻,致使日后茶汤乾涩无比。

 

5.翻好了再小心的置入焙笼中,...直到...,您闻到烘出的茶香中,完全没有您不要的杂陈味及水气为止。

 

6.焙清后,您可适当的取出一些来试饮,若感觉已真的没有杂陈味后,您一定要细心的品味出此时这泡茶的优缺点,如有香却带苦,或太清淡又有一些涩等等...

 

7.找出毛病后,若茶汤带苦,则不要加盖,继续之前的步骤(10~15分钟翻一次),直至苦味转甘为止。

 

8.若偏清淡又有一些涩味时,笼口可用布料盖上一半,使茶汤浓郁些及Q软些,仍按之前的步骤(10~15分钟翻一次),直至蜜焦香传出为止,再行试喝。

 

9.以上所述,仅是对较没经验的焙茶者之基本概念及心法,若要深入究研,可能就得伴随著对茶叶的品鉴功夫,及须深度了解茶的特性来著力了,以便能用灵巧的心念,来应付对每一泡不同的茶时之对策了。

 

要学可真是不容易呀!...在千变万化,无法以数据化、科学化来诠释的某些技法,才能叫“艺术”呀!

 

呵!呵!...要学吗?

 

老麻瓜玩茶30年,过手所焙之茶,早已远远逾越9位数以上,至今却...“仍在学”,而且务必要“学到老”,却仍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这才叫玩火呀!)

 

a:改装的“土炮小烤箱”老麻瓜可没见过,所以vs焙茶机并没有正确的答案。

 

b:焙茶就如学佛般,有千万法门,无论用甚么焙茶机,都有“出状元”过...,所以重要的是对茶的深入认识,与自个儿脑子的变通与巧妙,才是致胜的唯一法门。

 

c:上题4,所说的70度,是参考值,实际上应视每一个焙笼的热效应而定,如温度太低,致茶无动于衷时,就提高温度;如感觉温度太高,茶叶风味变动太快时,就降温!

盖,每一个厂牌、大小,及火与茶的间距等等,都会有不同的温度效果,所以只好先建议由较低温的70度来试茶了。

© 2024 古农真壶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