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本单元为自由讨论区,文责及取用图片之来源概由文者自负,图文内容并不代表真壶立场。
为免触犯法令,如张贴它站、他人或不当图文,或有广告之嫌时,真壶拥有删除之权利。
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419 0921-22:35
近日在喝一款父亲送的茶
标示为高山茶
茶乾还算清亮 颗粒大小也与真正高山茶差不多
但茶梗是包进茶叶中的
目前泡了四次 总感到滋味淡薄 且泡水约仅5-6泡
我用岩心西施 也无法泡出浑厚的感觉
观茶渣则感觉老叶较多
有些怀疑是否藉由采茶时"采下面一点"的方式
制造出高山茶比较大的颗粒

今天用上了513兄温润泡一分钟的方法
加上岩心西施 才勉强觉得浓度可以了
想请问余先生
这是否就是所谓以极轻发酵的方式营造出高山茶的滋味
还是不同季节的差异呢(不过这款茶来源不明 当然季节也不知道)
喝茶至今 终于开始体会到所谓的"劲道"
真希望不久后能再一品高峰岩茶
513兄送的自焙冬片虽然还有大半包
但是舍不得喝 哈哈
回覆1: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0513 0925-18:24
419兄 :
光凭您的形容.其实是很难判断可能的原因 ! ! !


现今市况花招百出
以低充高.混堆.甚者外来茶充斥 ......

如果
只是简单的分为.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那也是容易的
若欲深层探究
可能就要多点心思.走对路了 ! ?

茶...千万不要舍不得喝
好茶喝多了.自然有了初步判别的能力 ......
回覆2: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419 0926-16:20
谢谢513兄的回应
在写帖子的时候 也想过这样隔空抓药
不免让人无从判断起
高峰岩茶年份季节清楚明了 较能产生共识
小弟贸然一试 也只想碰碰运气而已

这款茶是论不上喜欢
只是父母赠茶 总要花些心思去体会
以小弟的经验 不管学任何东西
其过程本来就是一次次的循环
有些书值得一读再读 原因就在于每一次重读之前
我们又经历了许多不同的事情 改变了某些想法
因此每次重读都是新的体会
经典如此 旅游如此 品茗也是如此
我咸信习茶的过程中 品好茶与品劣茶同样重要
品过劣茶 再回头感受好茶 所有的特质会更加鲜明 永生难忘

说回来
舍不得喝 是因为独饮居多
想把好茶留著让更多人喝到啦
昨天拿出来请了一班大学同学
用岩心一连泡了513自焙冬片.东方美人.金萱...最后再回头重品冬片
不知不觉高谈阔论 竟达半夜
再次谢过513兄
回覆3: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26-16:52
呵!呵!...419老弟的问题,就老麻瓜的看法来谈,整理如下:
1.不管在台湾或是在大陆,凡看到茶罐或包装上的“任何标识”皆可不用理会,免得受其“名头”而影响日后的判断...,盖任何包装只要花钱就可随意买到,甚至老麻瓜近期发现,在市面上根本已没人制造或贩售“低海拔茶”的任何包装矣...。
嘿!嘿!...难道台湾的低海拔茶已没人种植乎?

非也!...盖台湾的“低海拔茶”总生产量绝对仍是高居众茶之冠,怪只怪在曾几何时竟已没人愿再花钱购买“低海拔茶”矣...:在穷极思变下,茶农或茶贩们只得“顺应民情”地...,乾脆将任何低海拔茶全部披上“高海拔茶的狼皮”!
这情形就如普洱茶一样,既然普洱茶客先生们非“红印”不饮,就自然地会有“狼皮红印”的出现啦!
“狼皮朱泥”或“狼皮大红袍“等泥料事件,又怎能幸免之?
这正是“真需求引导假生产”的又一例证!

2.由419老弟对该泡茶乾的形容《注419老弟言:茶乾还算清亮•茶梗是包进茶叶中的》来判断,则此泡茶是茶菁水份含量较高、纤维质较低之茶,始能包茶梗于叶片之中...。
这是“园仔茶”的典型特徵,因一来“平原式茶园”排水作用较低,故茶树对水的吸收较佳,致生产量大而快速。
二来“园仔茶”一般来讲灌溉较为便利,盖就算没水源亦能掘井取水以日日洒水,方便得很...,故“水能顾得很好”,遂造成快速生长下的茶叶纤维质偏弱!
老麻瓜上头的小小分析,可初步断定此茶定义如下:
是低海拔茶的可能性已提高不少,盖台湾高山茶平原式茶园并不多(机率较少),而高山又能供水充足的茶园亦不多见,在两者的地理条件皆不多见的情况下,低海拔茶的机率已提升至50%以上。

3.《总感到滋味淡薄 且泡水约仅5-6泡,我用岩心西施也无法泡出浑厚的感觉,观茶渣则感觉老叶较多》
419老弟以上的形容好极!
因茶汤软若无骨感,泡水又短,皆非高山茶应有的本质!
而老叶多,却又能将茶梗揉包入茶叶,兼之《茶乾还算清亮》亦都是“低海拔茶”的特徵,盖高山茶若采到老叶,则茶乾即“红卫兵”林立矣,茶乾又怎能清亮?
(注:山上茶农惯将老叶称为红卫兵,因万绿丛中百点红(或黄)是也!)
就因低海拔茶生长迅速,故就算采到第四叶或第五叶(挽总仔),也能将茶叶制得秀色可餐、清丽无匹!
也因低海拔茶生长迅速,故茶中有效浓度欠佳,致形成泡水奇短、兼之茶汤软弱无力!
老麻瓜分析到以上几点后,此茶植于低海拔地区的机率已提升至80%矣...。

说到这儿,老麻瓜忍不住又要“碎碎念”一下专业写茶书的“文抄公”们,请您们不要再把好几十年前看过的茶书资料,当成是葵花宝典般深信不疑而一直转述“文抄、批注”下去矣...,盖茶叶前辈、先进、博士们书写台茶的鉴定之当时,台湾哪来的高山茶呀!!!
拿数十年前,台湾仍普遍生产低海拔茶情形下的“茶乾文面鉴定法”,来分辨茶之好坏良劣,只要看到文面(茶乾)齐一,且呈绿油油的样貌就是好茶云云,则相信您的读者们买到的好茶(高山茶),就全是“中低海拔茶”或“越南茶”啦!

4.就老麻瓜种植二十馀年高山茶的经验下(大伙不知是否知道?...高峰岩茶高冷地区正是台湾高山茶的发源地!)
也就是说...,种高山茶老麻瓜算是辈份极高的老前辈啦!
(以紫砂发展史的说法来谈,老麻瓜就算不是金沙寺僧、供春之辈,也属“妙手称三大”之流矣...)

呵!呵!...言归正传!
这泡茶是低海拔茶的可能性既已达到80%,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无法“一言断定”确是低海拔茶吗?
方法是有的...
请419老弟拿起茶乾,细视茶梗的横剖面(断面),若比例上大都是呈扁平状时,则低海拔茶的机率就轻易地跨上95%的门槛矣...!

剩下的5%机率,就只好直接冲泡以找出“低海拔的锈腥味”啦!

注:419老弟充满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故老麻瓜始“就事论事”的高谈阔论之...,绝无褒贬良劣茶之意,请茶友们海涵、明察。
回覆4: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419 0927-00:20

茶乾

感谢余先生不辞劳苦
回了这洋洋洒洒一大篇 收获不少
不知余先生手痛有无好些??

为了言之有物
贴几张相上来参考参考
回覆5: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419 0927-00:23

我所说的颗粒较大的茶乾

与真正高海拔的茶乾有些不同
高海拔的茶乾结实乾脆
而这款茶颗粒大归大 看起来是否有感觉拖泥带水
形状不饱满呢
回覆6: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419 0927-00:24

茶梗剖面

请教余先生
这就是所谓的扁平形状吗
回覆7: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419 0927-00:37

是否采得比较下面

只用冷水泡开看看
所以茶叶伸展不完全
高山茶如果采到这样 不知会揉成什么样

了解并不代表嫌弃
后来我用翠里红搭配这款茶
真的感到泥料搭配不同茶品的影响巨大
岩心碰上好的高山茶 茶香浑厚婉转 绝对让人难忘
翠里红整理茶汤的全面改善功力 则往往让人以为喝到另一款茶
小弟极为叹服
回覆8: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27-16:20
呵!呵!
1.由“图2”茶乾的整个形体来看,揉捻略呈扁平,是大批量制作时,使用揉捻机及团揉机过多时所造成的“基本款”!
也就是说,若是少量制作(如高山茶因产量太少,您就想大量制茶亦不可得)则必用手工团揉,不会用到团揉机;...反之,若因一次进茶菁的数量过巨时,才会使用到团揉机来揉捻茶叶,最终才造成让行家能一眼识出的茶乾特有之“扁平痕迹”。(大家有空可注意一下,台湾的大量生产低海拔茶,皆有如此扁平的茶乾形状,这就是使用团揉机后的基本款文面)
注:您猜猜,甚么地方的茶菁会一下子采这么多,致才不得已使用团揉机?
看到这种茶乾形状,让老麻瓜立即想到在某知名电视购物频道所贩售之茶...,真是像极啦!
再来,茶梗的横剖面并不像高山茶的圆,或低海拔茶的扁,而是介于之间(约中等海拔),兼之乾茶梗雄厚,是3~5年内的“新丛”之特徵,...老麻瓜因不知在这艰困时期,台湾还有谁仍愿重栽新丛,故不禁让人质疑起“海外茶”的可能性?

2.由冲泡后的茶渣来看,有三大需注意的地方如下:
a.每片叶子间的间距过长,...也就是说...,表象是让我们知道这泡茶的嫩芽生长速度极快,致每叶间距中的茶梗较长(曾种过植物的好友们,应能立即体会老麻瓜所言的这种情形),含意是...,如昨日老麻瓜所推断“茶树供水充足,兼之气候温热之地”所产之茶的特色,讲白点儿,高山茶根本没有这种生长环境!
b.观“图4”已泡开的茶渣图片之最左方第4叶片,虽未见全展,但已可见一部份“红锈”斑,这是揉捻机或浪菁机过头压伤叶片所致,一般而言,若这情况不多的话,是应该的,惟若比例不少,则可进一步印证文章开头的判断。
同一个茶渣之第2叶,瞧中间也有一些压伤的“红锈”斑,但最重要的是“叶沿红边”!
乖乖...,老麻瓜专程要将秋季高峰岩茶搞成红水乌龙的“牵红边”,在山上天气最热的时节仍无法如愿(虽拖至制成红水,但叶片却仍是不动如山,不红边就是不红边),怎地这泡一般制程的茶会无故“牵红边”呢?
推论起来,就是一来非高山采得之茶菁,二来制茶环境酷热所致,两者都不是高山茶应有的环境所形成。
c.由茶乾或茶渣的颜色、质感来看,采摘的时间过慢了些,也就是说这泡茶“太晚采收了”!(所以也会造成茶汤滋味淡泊的情形)
会造成太迟采收的情形,应有下列三种可能:
叫不到采收工:
因太多茶农同时要采茶,故等找齐采茶人时,已过了最佳采收时机。
采茶前遇到下雨:
为了等雨停,故拖了些时日(低海拔茶只要慢上两天就会老菜啦!),致茶菁过老。
茶树种植过多,故制茶期忙不过来,所以茶菁过老:
这种情形在台湾极为少见,因台湾的茶农植茶面积极少有超过5甲地以上者,...反之,去越南种茶的台湾人,却极少有人植茶面积低于100甲以下的!

对了,茶渣看起来其薄如纸,似是同一颗茶树分芽过多,及气候炎热所形成的特色,最后谨此说明。
回覆9: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419 0927-16:47
没想到几张照片学问这么大
许多细节小弟从没注意过
也鲜少有机会听专家分析叶底特质
果然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您的意思我了解
这茶可能就留下来当作比对的教材了

另外余先生提到过晚采收的问题
不知采收早晚表现在茶乾与茶渣上的质感有何差异
愿能提供些方向来比对
回覆10: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0513 0927-17:02
感谢余董的指导.受教了 ! 感恩 ! !
回覆11: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927-18:42
呵!呵!...老麻瓜只是就所知随意聊聊而已...,513兄过谦了。

一般来说,高山茶较少见“过晚采茶”的情形,盖一来“出茶量寡”,只要有一两个晴天就可采收制作完毕,二来高山茶的采收时间与中低海拔需大量采茶工的采收时间是错开的,所以采茶工的调度会较佳些,三来...,因高山茶的茶芽成长时间蛮长的,就算您慢个3~5天采收,也不见得会变成“老菜(刮菜)”。
笼统的说...,过早采收的茶乾颗粒会较细小,泡开后的茶渣既嫩又小即是...,以同一高山茶区的茶来谈(同一标准),茶汤甘、韵皆佳,惟香气不足,若用大红袍系逼一下热,恐会有熟汤及涩味的出现。
注:过嫩采收的茶极为罕见,盖生产量会降低,且品质又不见得好,故过嫩采收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傻事鲜少人肯干吧?
反之,若过晚采收,就是如419老弟所见之茶矣...。
回覆12: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0513 0929-16:38
其实要判断好茶或坏茶并不困难 ! ?

但要从好茶中再分出高下.好在那.好到什么程度 .......
那才是真正困难与盲点.在选购时的价差也才吓人 ......

单一探究.多试多比.多用心.或许可行

而不同茶类间的多方了解
有时会像旁观者一样.少了迷失.多份了解 ! ! !
回覆13: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无名(非会员) 1014-12:45
路经贵宝号,巧见此帖受益甚多

想请教真高山茶特徵「圆梗」是否可为所有高山茶通用之?<br />
圆形的茶梗在走水优良下是否可能转凹陷?
回覆14: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1014-16:07
呵!呵!...思考问题的角度,老麻瓜总习于依客观的宽广条件来鉴定...。
譬如无名兄所题:圆梗是否能通用地断定为高山茶?
很遗憾地,...老麻瓜要说“毛茶茶梗的圆或扁”仅可作为参考的要项之一而已,并非是绝对性的!
也就是...,普遍上来讲,高山茶因供水较易不足,兼之年均温较低,故茶梗的纤维质“较硬”,故于消水后仍会有一定程度的“圆”,至于哪种程度叫“圆”,或哪种程度才能称之“扁”,则因经纬度及海拔,或供水或季节等等不特定的因素太多,在慎重与负责任的考量下,答案就变得十分模糊。
故应该用“较多辅助证据”来判断,始能较为客观,切勿太单纯的仅依“圆梗”与否来断定高山茶才好!
老麻瓜这种判断方式,应属92先生最熟悉了...
昔年,老麻瓜总惯于拿出老壶,依该壶的落款、形体的风格、泥料的特色,壶之内外润饰或成型的手法等等,来推断出该壶的“约略年代”。
例如“该壶的落款或人名”应属“明季”,“形体的风格”约略是清乾隆上下,“泥料”是清末较风行的泥色,“壶之内外润饰及成型的手法”近“清道光”,则老麻瓜会将此壶归类于“清末民初”的作品!
盖,看起来只有泥料的年代最短(清末民初),所以也以“清末民初”仿古的可能性最高!(切切不可如常见的商家般,将看起来年代最高的“这一点”来断代,否则即自动落其圈套矣...)

同样地,无名兄似乎应该将该文从头到尾详细地吸取知识及步骤来总合判断,切勿“截取片段”来鉴茶...,否则易入偏狭之见。

注:老麻瓜乐于依所知来与各位非会员们分享,只是为尊重未曾谋面的双方最基本的“礼仪”起见,建议无名兄于下回来信时,最好请写上真实的伊媚儿以示诚挚交友之意,谢谢您。
回覆15: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tony 0210-13:56
感谢余董!<br />
看过余董的说明,终于对高山茶新的体认,也终于得知,我喝的茶叶的都是「低海拔高山茶」,真是茅塞顿开。再次感谢余董对茶艺的不吝赐教。
回覆16: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san 0223-14:52
这篇讨论,看了好几遍,真是受益非浅。

想请问一个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茶的"苦"主要是与什么有关呢?与烘培?

一次用小红跑泡一包刚开封的茶,茶汤苦的很苦,苦的除了苦外,难以入口。
于是就用豆碧泡泡看,没有小红袍苦,但还是苦,苦的感觉不出其他味道。
想想也许这茶需要"回水",放著几星期后,用小红袍再试,苦中有甘,好很多。
用嫩瑰红,几无苦涩,茶水又甘又纯。
不知其中缘故,盼能解惑。
回覆17: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0365 0224-17:09
有时懒的烘茶
用嫩蜜瑰红泡岩茶
苦味会留在壶里叶面上
再续冲热水时
先闻闻壶内会闻到苦闷味
这也是嫩蜜瑰红
还没被我卖掉的原因

好的岩茶稍微接触空气很容易泡出来变苦
但只要轻烘乾燥一下10-20分钟
就又完全不苦了
回覆18: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224-19:32
其实要从这样的形容中来回答“您感受到的苦味”...,确实有难度!
有二个可能性如下:
1.先试著看茶梗的先端(采茶时的摘折的部位),若同泡茶中茶梗接近断折处有较偏红的现象(也就是接近断面附近的茶梗,比其他部位茶梗的颜色较偏红),则是采茶女“手艺欠佳”,故摘折茶叶时捏伤茶梗,致萎凋时走水不良,造成“包水”的现象,致造成苦味滞留于茶汤之中。
不过...,若因采茶造成的缺陷,则会滞留不退,很难因泥料之不同,或回水而不苦。

2.这泡茶若有焙过火,拉出时因降温略快而致茶汤“绑住”(室外温度太低,如冬天),经回水或一段时间后苦味就会渐渐淡泊。
若因此而有苦味的鉴别法是:苦中带有浓厚的燥气,喝完后喉头感觉乾燥。

依老麻瓜推断,第二项之可能性会较大!

注:san您可再用小红袍回头试泡看此茶回水后的茶汤即知。
回覆19: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san 0303-15:48

谢谢,余大大解惑。

小红袍,真的很适合来「验茶」,好坏一试便知。
嫩瑰红,人人都称赞,但还是忍不住想再称赞,茶好,泥漂亮。
回覆20: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0905 0307-19:39
请教老麻瓜:高峰岩茶要长时间保存的话要注意那些问题?谢谢。
回覆21: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308-14:03
若是毛茶(未焙火)的话,因茶性较活泼,请尽量不要长年久置,醒茶后宜趁鲜喝完较佳。
若“高峰岩茶”是真壶焙火过的,则未开封置于阴凉处,可长久储之...。
回覆22: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502 1027-22:33
想要再劳烦余老师帮忙看一下这个茶
从叶底与茶乾 可以看出什么端倪吗
回覆23: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502 1027-22:34

想要再劳烦余老师帮忙看一下这个茶从叶底与茶乾 可以看出什么端倪吗
回覆24: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502 1027-22:39

这是茶乾的照片...
若老师及各位会员前辈们 有看不清楚的地方
小弟再上照片
请大家多多指教 谢谢
回覆25: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1028-13:40
看到这泡开的茶渣,采茶女与制茶师傅都该打屁股...。
(注:茶乾的照片,因502老弟顾及灯光气氛,所以恕老麻瓜老眼昏花,瞧不出啥名堂,不过...,单瞧茶渣就所离不远矣)

1.茶梗切口处会发红,是采茶时过于粗心及急躁马虎所致,易使茶叶于制作时因“包水”,而带苦水。
2.茶梗切口“处处开花”(咦?这泡茶的茶梗切口处,怎像极了前阵子最流行的政治语言?),这是揉捻及浪菁过度或动作过于粗鲁所引起的。
3.看到的所有叶子,“十之八九”都镶上了奇形怪状的红斑...,这就是日光萎凋及室内萎凋时,茶叶堆积过厚,及动作粗鲁,致叶片折叠“重伤”的现象。(任何的好茶,也多少会有一二叶子镶有红斑,但比例过高则不行)

注:依老麻瓜分析,这班子制茶人若不是抢钱一族,就是新手上路...(管他做几年,只要茶做不好,老麻瓜就迳称之为新手上路),要不然就是茶叶一下子采收太多,赶工赶时,情急之下马虎将就之作。
回覆26: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鼠叔 1028-14:08
大大:
记得您以前有说过,叶缘上有镶上红边是代表好茶…(不知有没有记错?)
但上面这些茶叶也是有红斑…却又是手工粗糙所致!
该如何分辨呢?
回覆27: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502 1028-17:46
谢谢老师精采的讲解 万分感谢
改日有茶再来给老师鉴定一下 
另外鼠哥: 老师讲的是红斑 和漂亮的红叶边应该是不太一样的东西
回覆28: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鼠叔 1028-22:01
喔…因为没看过「红边」,只有看到502大大分享的「红斑」…
所以才会分不清楚…现在嘛…说真的,还是不大清楚!
还有一个问题…
茶叶在揉捻的过程中太大力会使茶梗切口处「开花」,
可是我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影响,又不是刻意去剥,
怎会使切口处的树皮「开花」呢?
回覆29: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1030-13:35
呵!呵!...“镶红边”,是早期冻顶乌龙茶最传统的制法,拉长日光萎凋,与室内发酵的时间,以取得叶沿锯齿周边略微过度萎凋的现象,即红水乌龙。(现象是...,叶底(茶渣)中,只能在叶片的锯齿周边规则性的发红)

“红斑”的发生情形,老麻瓜在上头已详解,故不再赘述之...,请鼠叔先生参照502老弟楼上的回信23之图片,叶片的红色部位并不特定在叶沿,甚至几近红满整片茶叶的现象,这就是“红斑”。

“叶梗末端开花”乃因那儿是叶梗的切口(断口)处,过度浪菁、揉捻,当然会从切口处先行产生破坏的现象,所谓观微知著...,从此处就可知晓制茶师傅的功夫及制茶态度矣...。

注:鼠叔先生若仍不甚明了,不妨以采茶的手法,采下一心两叶灌木之嫩树叶及芽,随意揉搓即知经水份流失散发后,断口处梗皮就会有松裂的现象,若再经乾燥成乾的话,它就毫不客气的开花啦!
回覆30: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鼠叔 1030-22:40
哈!此等细微之处…若无人点拨,恐怕泡了一辈子的茶也不会去留意!
小的我真是受教了!真是甘恩啦!!
回覆31: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1031-12:34
呵!呵!...其实这类子事儿,说穿了也不值三分钱,乃江湖一点诀而已。
只不过许多制卖茶者,因恐客人过于内行,日后恐难再赚其coco,故最后遂成为极少数眼尖细心观察的业者,深藏内心的机密矣...。

嘿!嘿!...老麻瓜因种茶卖茶仅当是研究事项之一(无关生计?),知无不言倒是无所谓,小小心得若能让大家品茶生活因此有些助益,则幸甚矣...。
回覆32: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502 1031-14:16

老师对不起 刚上班就又有作业了...
这一泡茶 既看不红斑 镶红叶边儿的状况也极少
茶枝也没有开花 茶汤入口水还满香的也有回甘
但是同上面那炮有红班的茶相比 其实也都不会苦
我是用洒金壶滴翠海文革紫杯
业者说是今年的冬茶.....老师您说呢
回覆33: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502 1031-14:16

叶底的照片....
回覆34: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502 1031-14:18

昨天泡茶时 置茶量约为壶容量的1/5多一点点...
回覆35: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419 1031-15:00
看了这泡茶的图片
直觉是很可惜
制茶者没有用心将茶的"骨"作出来
一味往高山茶的方向作
反而失去了特色

乱猜一通.请见谅喔
回覆36: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1031-16:49
苦为甘之本...,若将茶作成红斑点点兼之叶梗发红,茶汤都不苦的话,这茶的“苦甘”成份必定甚低,故就算制程一团乱,因缺乏滋味之故,也就无苦水可吐矣...。

呵!呵!...老麻瓜突然觉得自个儿像极了命相师矣...。
盖,502老弟仅“秀”出图片,就要老麻瓜看是否真的是“冬茶”?
嘿!嘿!...没喝没品的...,连摸也摸不著,可折煞人也!

只好试著用逻辑推算一番罗!

1.这几天生产出的今年冬茶,必属超高山之茶(山愈高并不代表茶一定就愈好,仍只能保证地利之佳而已,大伙切记之...),今年因雨水不足,故许多超高海拔地区之茶,皆有“刮菜”之相(如梨山等地),也就是说茶叶的表情(文面)欠佳,不会太翠绿整齐。

2.观502老弟的茶渣图片,似乎每叶的间距颇长,为成长快速水份充润之相,非今年冬茶该有之本尊,...也就是说,若说它是今年冬茶的话,可能性不会太高就是。

3.另有一种可能,就是某些这阵子生产之低海拔地区的茶,会“趁时机”将这些低海拔地区算是秋茶的茶叶(以下另注)冒充为高海拔的冬茶来出售,以博取其间的差额利润。
注:高山茶因一年仅产三或四水(即一年仅能采收三或四次之意),而中、低海拔之茶,因一年可采五至八次,所以虽然高山茶现在采收的叫做“冬茶”,但是中、低海拔现在采收之茶,却只能称之为“秋茶”。
回覆37: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502 1031-17:19
再次谢谢余老师的详尽解说
叶与叶之间较大的距离是由于
阳光水分充足生长快速所致,这在上面的讨论已有提到
所以在看这两泡茶的时候都有列入观察的重点之中
其实这两泡茶都是亲戚拿来的 较上面的茶样是"春"茶
上面的则是前几天才拿来的"冬"茶 而且价钱也十分高
(超过三千好多元一斤)因为实在是怀疑他的身分及身价所以
才如此麻烦老师帮忙鉴定一下 会如此怀疑是因为不少次以
低不少的价钱喝到差不多的茶汤 ...(价差与口味不合乎比例)
此帖真是让我受益良多 再次谢谢老师的讲解以及各位会员提
出的问题 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成长
太感谢你了-真壶-
回覆38: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鼠叔 0224-16:34
借一下泡茶的话题~
今个儿同事拿了一泡茶来,茶汤是不错啦,但有个疑问…
就是在茶汤入口后,香气、喉韵、回甘走完之后,在最后收尾,
竟察觉到些微的苦(这苦应该没有0365和san所说的那么苦),请教各位茶友,
这些微的「苦」是打那来?
是浸泡太久吗?
还是茶叶本身就有?
还是茶壶逼热过头?
还是制茶过程出问题?
备注:茶为今年冬茶,海拔1400公尺、发酵约15%之高山茶。
回覆39: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鼠叔 0224-16:58
再仔细地复习一下之前大家的讨论
1、苦味若是采收造成,不会因泥料或回水而改善!
2、苦味若是焙培过程出问题则可透过回水而改善!
结论:
1、那我是不是可以先用绿色系泥料(墨荷或滴翠)来提升甘甜度、压制苦味跑出来的可能!
2、若绿色泥料修不掉苦味…那种泥料较可以帮得上忙?
3、如果用泥料都修不掉…那就等它回水一周后再试,对吗?
回覆40: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鼠叔 0226-08:14
实验报告:
用滴翠降低了茶汤的暴躁(用降低一词是因为我觉得这泡茶火气仍然很重),提升了些入口的滑顺度,尾端那一点苦也抹去了。如此说来…是培茶时造成的!?
回覆41: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真壶潍廷 0226-10:59
一些建议供鼠叔兄参考:

若感觉茶的火气、燥气较重时,可选择紫砂系、或逼热性相对较低之朱泥系泥料(如羊脂白、大皇袍、翠里红等)

另外推荐"繁星朱砂",可修饰许多火味、杂味或茶叶放置过久氧化之铁味,有不错的效果!

鼠叔兄不妨试试~

回覆42: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226-15:29
呵!呵!...就老麻瓜烘焙茶叶数十载的经验来谈,若是烘焙时造成的茶汤燥苦味,将茶乾直接近鼻细闻,即能嗅得“燥气中有苦味。

若是未曾烘焙的生茶,茶乾细闻时即有苦味,即是茶叶本质不佳或“歹水仔”本质的苦味。(如中低海拔茶或中低海拔夏茶之苦)

反之...,若是制茶时所含带的“苦”,则较难以用鼻子从茶乾中嗅得“苦味”,您不妨试试...。

注:繁星朱砂、羊脂白泥等...,加上减少置茶量,确是苦味的终结者!
回覆43: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鼠叔 0226-17:27
余董,如果中低海拔茶或中低海拔夏茶之苦在未烘焙时即能闻出,那经过烘焙后能掩饰那本身之苦味吗?因为我闻过它的茶乾,没有味道(既没苦味、但也没香味、也没炭培火味),是泡了才有!
回覆44:也是高山茶的问题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227-13:30
呵!呵!...制成的茶叶无论是何种原因所形成的苦味,理论上都能经烘焙而转化为甘甜!

老麻瓜为何会说“理论上”呢?

盖...,欲用烘焙的方式将茶中苦味转化成甘甜(劣势转为优势),一来烘焙者必须有丰富的焙茶经验与天资,二来有可能必须将生茶原有的清香之气,变幻成熟果香的火路茶!

老麻瓜举二个例子说明概念:

1.当您到港式饮茶楼用餐时指定乌龙茶或铁观音等等之茶,可曾喝过苦味?
相信绝大多数有此经验的人,答案都是否定的...。
老麻瓜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此低价劣质之茶,为何没有苦味?
答案为...仅靠烘焙将苦味转化掉而已!

2.为何市面上的许多低价茶,也没苦味!

答案也是靠烘焙将苦味转化掉而已!

徵结是烘茶技术的掌握。
© 2024 古农真壶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