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本单元为自由讨论区,文责及取用图片之来源概由文者自负,图文内容并不代表真壶立场。
为免触犯法令,如张贴它站、他人或不当图文,或有广告之嫌时,真壶拥有删除之权利。
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301-18:31

《韩洪波所长制壶示范之一》

嘿!嘿!...前天特地前往瞻仰“EAGLES”的本尊,顺道缅怀一下年少时的轻狂时光...,在震耳欲聋的乐声中,终于完成了这次休假的任务!(呵!呵!确实有违550兄交待,务必让老麻瓜的耳朵清闲些的关心叮嘱...,不过,人生如此短暂,若未克前往朝圣,此生岂不白走一遭?)

老麻瓜生来总是“感性重于理性”,又是一介纨絝子弟,故追求起目标来,总会搞得“天马行空”,一发不可收拾(亦即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对于“狂热”二字,更是视为理所当然...。

呵!呵!...所以当0969先生有疑惑时,老麻瓜极能“感同身受”,并热诚的提供个人对于紫砂工艺及泥料之“专业历练”,与大伙们聊聊,希祈能对爱壶的人们有所帮助,以尽速进入更高的名壶鉴赏领域。

不过...,说归说,造壶中的许多“变数”(泥质与造工的冲突等等...),实非三言两语即可以让人“打通任督两脉”,故请大伙们务必细心地、客观地、好整以暇的思量及沙盘演练一番...,依老麻瓜教人无数的经验来说,切勿心中存著过多的“先入为主”观念,以免极难进入真正的“康庄大道”矣...。

言归正传!

咳!咳!20~30年前,老麻瓜崇尚壶的“雕虫小技”,惯以肉眼来看壶,看到壶的装饰工夫,时常大呼过瘾,故培育出了陈X良、李X鸣等等...施工小心又细腻的高手!

10馀年前,老麻瓜慢慢的转而喜爱泥料的特优质感,故下重手全力练泥,所谓“穷凶恶极”的玩起泥巴来了,故造成了日后许多玩家们及作家们对于泥料的逐渐重视!

这些年来,老麻瓜钱也花了、历练及眼光也逐渐的成熟了起来,慢慢的将有形的形式,仅视为是“旁枝末节”,而并非造壶时追求“艺”的正道!

也就是说,许多爱壶人,只注重“工”而忽略了“艺”,“工”是理性的,而“艺”却是感性的,前者如工笔画,画得再怎么精巧,顶多也是如照片所拍摄出来的效果,所以“工”是显性的,是任何一位初入门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东西,何足以论珍贵...,又何需任何鉴赏能力?

反之...,“艺”,则是隐性的,如抽象画,同一幅画,外行人莫名所以,认定是胡闹,内行人却“感动不已”,这是需要时间历练与个人丰富的情感,所累积出来的“鉴赏眼光”,并非一僦可及的!

对于壶的鉴赏来说,老麻瓜重视的...,是一件作品对于您内心的冲击力!...请注意,是“内心”而不是“眼睛”,当我们透过眼睛的视窗,导入脑中,经过久受训练的美学训练与充沛情感的脑子,所揉合出的整体形象,是“感动内心”的,或是“不堪入目”的,老麻瓜相信大家渐渐的都能整理、并筛选出极具“气韵”的顶尖好壶!

嘿!嘿!...啥子叫气韵?

也就是壶的“深度”与“韵味”!

如何能瞧出“深度”与“韵味”?

比!...就是“比”!

对于没经验的人来讲,“比”是最快的方法,也是能最快达到“汰劣”的好法子!

用内心看壶,站远些多比比气韵,不要一头钻进“商品壶”的“牛角尖儿”...。

老麻瓜常笑云:要知道懂不懂艺术鉴赏门道,只要瞧观赏者站著观赏作品的距离,即可知矣!

盖,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放著书画的迷人气韵于无物,却近距离端详辎铢必较于线条的笔直与否,岂不亏大了?

“艺”的极致追求,是无形的,是内心的触动!

所谓:有舍就有得!

当老麻瓜极力追求壶的“深度“,与触动人心的无形之“艺术性”时,发现了几个制造出老麻心目中所谓“好壶”的诀窍,即泥料要有视觉上穿透的质感,造壶的精加工要有充足的“迫力”(即抛光力道),和最重要的“窑火的重复焠炼”,即能抓出老麻瓜希望能触动内心的爱意与目的!

不过...,当朝著目标这么练泥(也就是更难缠的砂浆比)、精加工时施予壶的“迫力”,及最难捱的“多次拼火侯”的重重关卡阻碍下...,就会与许多作家为了哗众取宠,让人误认为“工手很好”,选用极好施工的砂浆比,及稀松平常不易变形扭曲的泥料、再加上轻轻地光明针(稍微交待一下即可),及入窑时少个30~50度(甚至少个100度也很常见),即可让壶看起来好像工手很好的错觉...,两者艰易之莫大差野,何足以相提并论?。

如果...,老麻瓜目前对壶的要求,仍仅止于“视觉之效”的话,恐怕老早就被许多有经验具慧眼的玩家们唾弃矣...。

就因老麻瓜有所坚持,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感性需求”之下,说句真话,老麻瓜还真的从没关心过口盖的间隙如何或者有没有三点金,毕竟老麻瓜认为,有一天玩家自会体会出“壶的真正价值”,更能如老麻瓜般从内心发出对“好壶的气韵”之由衷赞叹...。

呵!呵!...如果大伙们有幸收藏到一件好壶,请务必退后个两三步,试著用心、用情感,体会一下何谓“韵味”、何谓“重器”!...毕竟这是作家呕心沥血要传达出的情感,您何不试著接收看看,试著瞧出门道来“赚回票价”呢?

下回续...

回覆1: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0969 0301-19:39
受教了,余所长的确不简单!
我再买2把。
回覆2: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神乐 0301-21:43
『 ...“工”是显性的,是任何一位初入门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东西,何足珍贵,何需任何鉴赏能力? 』
余老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
回覆3: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0765 0302-01:04
意简言赅,真的是只要你肯花时间下去比 比 比................不断删去较差的 ...........最后就是你要的........
回覆4: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302-20:45

《图片为:古农真壶稀世名泥之一~“蜜桂花”的胎表近拍熟料砂特写。》

呵!呵!...老麻瓜接著再来谈谈“古农真壶”练泥与外头练泥的差别。

如上图所示,大伙们请先细心的端详“蜜桂花”在胎表上的熟砂料所呈现之特效...,老麻瓜在练泥方面,因热情所致,故长期来发展出了许许多多颇具“开创性”的练泥方式,如调入之砂可清楚的分为“生料砂”(即未曾入窑素烧,即调入球浆之中)与“熟料砂”(即将生料砂先入窑素烧至700~800度,再调入球浆中)外,更发展出不同的取砂方式,如...石磨研磨成砂再过筛成不规则形体的砂粒,或用石臼捶击成鳞片状的“砂片儿”再过筛(注:如蜜桂花、水波纹朱泥等),或石磨研磨成砂后,再置入球筒中“球”至近圆形的“圆砂子儿”(如最典型的飞来石),以创作出更多砂感的特效等等...。

嘿!嘿!...问题来了!

老麻瓜发现长期来外头看到的泥料(含前一厂的所有泥料),皆出现极为“传统”的胎表面貌,也就是乏善可陈的千篇一律胎表感...,简而言之的说...,外头看到的泥料,用了大批量雷蒙机粉碎成砂过筛成一定码数的砂,或素烧成砂后,即调入泥中成为一种泥料,再加上用一招一式“最易成型、最不易变形扭曲”的砂浆比来练成泥料,所以造成了砂粒的码数均一,砂浆比统一的“十分平凡常见”的胎表感受!

咳!咳!...为了造成隽永质朴的手工泥质感,所以老麻瓜常用麻布取代不锈钢铁网来过筛砂粒,以形成胎表砂粒大小不匀的自然胎表感受!

不过...,因老麻瓜练泥时胎表颗粒大小不匀,再加上调砂浆比时,是以视觉效果与茶汤效果为第一优先,对于成型的难易度,或变形扭曲程度等...根本不屑一顾、几乎从未考量过...,所以遂造成古农真壶的作家们在造壶时的莫大困扰之一(其它的困扰尚有纯泥矿收缩比的难处、精加工迫力的难度、及最头疼的超高窑温等等难关在等著呢!)。

举例来说,当初提练陨石为“飞来石”时,因老麻瓜一意执行该泥练成后,烧成的胎表一定要呈现出缩小版的陨石外貌,所以每个砂粒皆再入球筒球成“圆砂子儿”,并降低浆的比例(浆少砂多),以形成密密麻麻的圆珠子胎表,以保留陨石的最初原貌!

看起来似乎没啥了不起,...不过做起壶来可就难之极矣...,盖一来“浆少砂多”造成黏性更为降低,疏松不易成型外(打身筒时,因没黏性故易开裂),因“圆砂子儿”与球浆的结合力不足(大伙们可想像一下,参差不齐的尖锐砂粒当然利于球浆抓住,...若改成“圆砂子儿”,则因砂粒圆溜溜的故抓著力降低许多之外,当我们如本窗第一张韩老制壶的图片要开口时,必会造成开口处一颗颗“圆砂子儿”应刀而掉的窘况(刀片一碰到硬帮帮的“圆砂子儿”,就会产生挤压的情况,硬颗粒切不断之下,会推挤至脱落的情形!)

“圆砂子儿”掉落时韩老要怎办?

呵!呵!...很简单,捏掉从头开始打泥片、起身筒,再掉,再从头!...直至有幸开口处刚巧闪开所有“圆砂子儿”为止,以锦昉壶为例,须有幸能一下子闪开壶口两大圈子,及壶底一大圈子,及出水口一小圈子,及球孔的无数小洞等等...,始成初生胚。(尚需历经迫力的光明针一关,还有超高窑温一大关口,检视后全壶无瑕疵后...,始可竟功出厂)

因“锦昉壶”是卡盖设计,所以老麻瓜十馀年来总与作家们商讨制作“卡盖壶”的两种抉择,一种是“讨好市场型”(亦谓哗众取宠型),也就是说...,因卡盖的盖缝显而易见,若开口后直接衬回盖面,“只口及盖沿”都不要倒角的话,易受一般的玩家们宠爱,但是一经使用极易崩角而脱落颗粒,造成无法挽救的缺憾;另一种方式是老麻瓜坚持的手法,必须再花个小功夫,将“只口及盖沿”小心的轻轻倒个小角,将颗粒轻压挤入胚中,使日后泡养更加的得心应手、无后顾之忧!

惟...,此举虽多花了些细功夫与风险,却易让人觉得好像壶盖的间隙变大了,无形间却提高了玩家们误解工手不佳的可能性,但...老麻瓜咸信终究真壶的行家们,一定能体会老麻瓜的用心良苦,与对壶追求之狂热而理解此“行家的手法”。

下回再聊...

回覆5: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0969 0303-15:27
关于是否倒角会造成何种结果,的确如余所长所言。
哎!!!!!!!
回覆6: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雨农 0303-19:46
忽然想起一则旧典,九方臯善相马,而世人皆以其不辨马之雌雄毛色,未之称善,唯有伯乐知其能不拘泥于外相,专精于本质,愧有不如。
而按图索骥的故事,安排在伯乐的儿子身上发生,恐怕也是同样的用意罢。
回覆7: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1021 0303-20:01

椭圆标示

大多数的会员因没亲自参与练泥及制壶所以要瞧出门道还真不容易!
在台湾有位藏家说过 "买不起壶没关西 但不能看不懂壶'神器既以到手却还是一知半解.如上图壶把跟壶身接合的地方有剥落一小片泥料.虽以询问过真壶.但还是想听听余董怎说?
 
照片传不上请稍待!
回覆8: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303-21:54

《图为“嫩石黄心”烧成后的胎表特写。》

呵!呵!...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陶器,经高温烧成后,胎表必定会形成“珐琅面”之外...,还会因收缩而形成如图般的凹凸不平之胎表面(老麻瓜特举出“嫩石黄心”这种肉眼看起来已十分绵密“细胎表”的特写,来说明烧成后的凹凸不平之胎表现象)。

知道了这种物理现象后,我们转过来思考宜兴矿与练泥的方式,是否能使未经打磨处理过的口盖,能够完全的“滴水不漏”...?

老麻瓜认为要让任何一件未经打磨的口盖“完全止水”,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盖...,因除了壶的造型天生的不匀称构造之外(注:壶不外乎是一个身筒,身筒一侧以两个接点衔接壶把,身筒另一侧则以一个接点衔接壶嘴,故构成不匀称的现象,反之如水缸等物则较为均衡),造壶人在完成造壶的生胚时,基本上“只口与盖唇”应会是近乎“真圆”的程度(因是用转盘来完成圆的动作,所以造成的圆是近于“真圆”的水平),但经阴乾时的收缩,及烧成时的高度收缩后,因壶把的上下接点,与壶嘴的一个接点会施展出不均衡的“拉扯身筒的力量”,若是盖面配上桥钮时,也会因两个盖面接点而形成不均衡的盖面拉力,致使烧成后的口盖之真圆产生或多或少的“失却真圆”,致使口盖的接合面会变得较为不平整,此点是茶水会经由口盖渗出,难以避免的可能性之一。

可能性二:

文前所述,壶烧成后...,胎表会因收缩而形成如图般的凹凸不平(此乃砂与浆的收缩程度不一,浆收缩较多,而砂收缩较少,故烧成面才会呈现出宜兴泥的最大特色“紫砂泥”的砂质感之质朴效果;...惟,因在烧成后全壶内、外、上、下,都布满了凹凸不平的砂面现象后,当然的,口盖的接触面一样也会产生“砂表的现象”,而在口盖接触的两个胎面都有麻砂表皮面的情况下,怎能使水无法通过?

老麻瓜认为,要使口盖能够止水,许多卖壶人或作家们会刻意的于烧成后,再将口盖的两个平面打磨至“间不容水”的程度,然后大肆宣扬“滴水不漏”者...,才是好壶!

也有许多大大有名的作家们,会秘而不宣(家传密技?)的于制作口盖时,刻意将该盖唇造厚些,使生胚时,盖子套入壶口后,盖沿离壶口尚有约略5mm~10mm的空间(也就是壶盖并无法完全的与壶口压紧),...假设该作家使用的泥料临界温度需达温度1185度时,先入窑烧个1100度,出窑后打磨至口盖完全齐平、密不透风后,再入窑烧个1110度,即可让行外的玩家们津津乐道其口盖之“神乎其技“,致享誉数十年矣...!(特注:或许您会发现,老麻瓜不是说该泥料的临界温度要达1185度才行吗?...怎地这大大有名的作家,再入窑烧个1110度就结束了?...嘿!嘿!...盖某些人向来壶都是少个几十度甚至上百度,以提高烧成率...,或获利率,都说要骗买壶只看印章的行外人了,怎还会烧足?...况且,若烧足了,砂的颗粒感再度浮现,还怎能止水,岂不功亏一篑!...所以只要再增加个10度,烧出珐琅面,让外行人玩止水“止得不亦乐乎”即可。)

若果“滴水不漏”之神器,仍无法满足行外玩家无穷无尽欲求的饥渴时,可再将口盖两个接触面涂上地板腊,再用布抛光接触面后,即可如口盖装上“bearing”般(或称:培林,或是“轴承”),只要捏著壶钮轻轻打转,即可安静无声的转个没完没了,让人大呼过瘾,直呼“鬼斧神工”,“此物只应天上有”云云...。

嘿!嘿!...只可惜老麻瓜对于这种“神技”向来兴趣缺缺...,宁可冒著被套上“工手不行”的危机,也不愿肆意的破坏壶的原貌,千叮咛、万嘱咐,请作家们烧成后只须将口盖整理至能通转无碍即可,千万不可造次,致毁了老麻瓜的一世坚持呀!

盖...,玩家们若高兴,壶是您的,要磨要敲顺君如意,但若作家们先将壶“打磨完毕”,嘿!嘿!...岂不让玩家们少了一个“整壶口”的乐趣乎?

注:呵!呵!...事实上老麻瓜并不鼓励打磨壶口致滴水不漏,盖一点儿意义皆无,仅有破坏壶的原貌而已。(玩名家壶并不时兴这一套,所以保留“原貌精神”才是正道,谨此小小建议。)

回覆9: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304-19:29
呵!呵!...恭喜1021先生收到一件泥料珍稀无比,再加上“超级火头”好壶,值呀!

大伙们都知道...,任何一种泥料都是由许多种矿物(元素)组合而成(注:以该壶采用的泥料“砌玉”为例:铁质、方解石、石英、云母、石灰等等等等...,所有特定的天然元素的总组合,才叫砌玉•嫩石黄心),但这些元素所能承受的高温事实上并不可能一致...,也就是说,泥矿中所含有的所有天然元素,并不可能都能一起承受“超高窑温”的肆虐,所以大家可常见到壶表出现黑点(黑点是铁质受不了超高温而融合形成),或有许许多多融点内有融化物等等(这是方解石融化后的凹点)...,这都是超高窑温下才会出现的现象。

反之...,若窑温不到铁质或方解石会融解的程度时,这种现象并不会发生!

由图片观之,这是典型的超高窑温下,所造成的小片儿飞爆,起因是方解石融解后,会形成沸腾的融浆,若是融浆未化掉前,窑温即不再升高或慢慢下降时,会产生有小凹洞内有近黄棕色的硬点子;但若方解石形成沸腾的融浆后,窑温仍不断的升高时,这方解石的融浆就会带著附近的元素一起“飞爆”出壶外,所以这是超级火头壶的明证,也是超级火头壶绝无法避免的自然窑火现象。

老麻瓜常云:既要火头再火头,就无法要求泥料不能有泥性,泥就是泥,窑温一到临界点,它就会自然的烧出“火头该会有的各种现象”,否则怎能叫“超级火头壶”呢?

注:老麻瓜烧窑这么久,还未曾见过超级火头壶没发生此类现象的,所以请1021先生尽管宽心享用超级火头壶所带来的泥料质感,与迷人的茶汤罢!
回覆10: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1021 0305-10:54
听余董这么说终于懂了.不过却想起第一次去真壶看到一件作品.
如果小弟我没记错的话是 二代墨菏 景亭壶. 此件作品壶盖盖面上有两处类似余董说的情形.不过还没爆开就是了.这件作品余董不知有没有印象?又不知现在被哪位有福气的会员收走了.能不能贴张特写来瞧瞧 长长见识.
回覆11: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vivian 0305-15:16

咦?!
当时摆放在洪波玻璃橱窗内,二代墨荷的景亭壶作,印象中是一件极难得,盖面有近似嫩蜜松碧火头云彩表现的作品,所以特地被我选来摆置于柜上,等候有缘的会员朋友:〉《目前已蒙一位海外的会员好友收藏》
一样是火头现象,但应该与1021兄所遇的火头情况是不同的。

不同的泥料,会有著不同的火头风情表现,真是特殊:〉
回覆12: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9696 0306-02:07

小紫袍.夜知己

余董所言收获虽多,但在下所收美壶太少(远不如0969如此多的美壶,真令人羡慕) ,我的悟性太差,真的还是一知半解。大抵上的领悟是:壶之美,犹如诗之美,字字字面上的意义讲究清楚,句句句间讲求精确的文法,如果如此来欣赏诗,那李白的诗恐怕也要狗屁不通,若能以观赏其精神气韵,那可能就能体悟到感动。可是在下对于壶的美韵所能看到的太少,所以也没啥体会。 这夜知己是我第一把购自真壶的壶,他外型上的美至今还是我的最爱,可惜怎么样都拍不出它的韵味(它的壶嘴很令我喜爱),但在壶嘴与身筒,壶把与身筒的接缝处都有明显的手压到的痕迹,但整个感觉就是令我说不出的喜爱。
回覆13: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0969 0306-11:47
9696兄过誉了,藏壶在精不在多。我的的壶看来是“多”了。
回覆14: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Futuris 0306-18:50
回1021兄:

您所说的墨荷景亭壶应是我所购买的那支,不过目前不在手边,所以无法提供照片参考。该壶的火头现象的确是大片云彩,十分少见,壶的硬翠、灵动之感亦是特殊。

真壶的会员都是很有福气的啦,这年头还有人逆势操作拚练泥、拚窑温,只能说头壳坏去吧?
回覆15: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0969 0306-22:19
能上张照片嘛。
期待中........
回覆16: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1021 0309-12:59
Futuris兄果然是有福之人阿!啥时候贴张靓照让大伙沾沾您的福气阿!

0056兄近来可好?您所发的帖子好精采阿 尤其您跟余董的对话每每令人怀念
回覆17:特艺品壶的鉴赏,与泥质&施工的考量...
发言人:Futuris 0309-16:48
目前壶在台湾,人在国外,若下次回台有时间拍照再上照片。

能把握当下,就是有福了啦...
© 2024 古农真壶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