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别馆
本单元为会员自由讨论区,文责及取用图片之来源概由文者自负,图文内容并不代表真壶立场。
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吴 2020/09/12-18:31:51

余老,这几天看了1101传给我一部宜兴某位大师的访谈影片,其中有谈到鉴定壶的方法,以及壶与茶如何搭配等等,感觉跟我长期的经验有很大的出入,我会传这影片给真壶,您有空看一下,并请说说您的见解,好吗?

回覆1: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1021 2020/09/12-18:59:18

想了解。吴大有网址可分享吗?

回覆2: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2020/09/13-13:19:56

呵!呵!...昨夜大致瞧了一下20年老友吴兄转传的影片,幸好吴兄善解人意,未有只字片语提及这位老师的名头,这才让老麻瓜之后能放心的抒发己见...,否则,嘿!嘿!依老麻瓜「知书达礼、善解人意」的本性,岂能随心所欲、无所忌讳的「润饰」数十年艺人故友们对茶与壶的搭配,或壶泥的鉴定等等个人想法?

所谓「江湖愈老,胆子愈小」!老麻瓜绝对是最好的代言人!

一生言无不尽、直来直往的说真话,换来的是无穷无尽、没完没了的诋毁...,很久以前,老麻瓜早已不靠紫砂维生(换句白话来说,从事紫砂真品的行业,真的能让人温饱或是存活吗?)

当兴趣来搞的事业,老麻瓜常想...,真须如此拼命地「导正视听」乎?

既是当作交朋友般的「玩事业」...,老麻瓜愿以「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让支持老麻瓜的会员及旧雨新知们,能快乐而正确的与老麻瓜一道玩下去!

老麻瓜咸信谣言止于智者、理是愈辩愈明的...,待老麻瓜从头看一次影片,整理好了自会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以更合乎逻辑的方式,来「润饰」一下故友艺人的想法,对事不对人,老麻瓜谨此先行声明。

注:请1021老友体谅老麻瓜的难处,恕无法于网上公开其名讳,以维护故友艺人的名声,感谢体谅。

回覆3: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isco 2020/09/13-17:29:44

老板要说书了,我放好板凳占第一排位置。

回覆4: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2020/09/14-15:02:11

难道朱泥矿练成60码砂或100码砂,或大小都有,从此就不是朱泥乎?图片为:韩洪波手制‧怀玉壶t【特选大红袍】

咳!咳!...老麻瓜将影片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基本上抓出了几个吴兄质疑故友紫砂艺人的想法,及自己对此段影片的总结感受,和用老麻瓜身为数十年开矿、练泥、创作、烧窑的老经验、老眼光,点出这位令人尊崇的紫砂老艺人,长期来阻碍她更上一层楼的「罩门」!

话说...,老麻瓜与这位「热情创作型」的故友老辈紫砂艺人,向来总是能很深入的谈泥聊壶,这位老师也总能很随和而诚恳的接受老麻瓜的「直来直往」评论与建议,所以一如往昔,老麻瓜依旧对事不对人,谈谈「如果我是她」,我该会如何将造型与工艺已达99分的壶,打造成100分的好壶!(注:就因这位老艺人有此雅量接受讨论,所以设计功力的成就,几乎快打遍天下无敌手矣!)

为了利于待会儿文中的叙述,及避免无谓及无心的伤害,所以老麻瓜将影片中的主角用「s故友紫砂艺人」来取代其名,其爱子则以「y紫砂艺人」来取代,其女婿则用「b紫砂艺人」来取代,谨此说明。

嘿!嘿!老麻瓜耐心的将影片从头看,发现一个不小的问题...,除了曾于1996~1998年在前一厂老麻瓜承包旗下的「b紫砂艺人」外(因在窑温上曾被严格要求过),其他几乎绝大多数「s&y艺人」家族的作品,都仍有些许的「生胚味」,也就是还差「临门一脚」才能真正成陶,窑内本应放在「紫泥高温」的层次,却小心的被以「紫泥中温或低温」来取代,烧成后才会不小心地呈现岀「砂感不足、生胚样儿犹存」的样貌!

咳!咳!...这问题有好有坏,好的是作家能将想要呈现的过渡线条,及烧成率拉到一定的高度,确保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及较高的「烧成率」(获利),盖窑温未达临界温度,则收缩比必定少了很多,变形率相对的必然更小,十拿九稳的低温烧窑,烧成率必然随著升高,这招是宜兴很聪明也很常见的烧窑手法,窑温稍微不足,会让壶看起来工手特别好(也就是台语说的:楣角真秋!),泥质会更细腻,没啥变形,线条过渡会更近于原作、更臻完美,不懂窑温影响的玩家们,对该艺人的工艺会更加信服!

所以,毫不意外的,这招「窑炉高温低放」,千百年来流行于大多数全球的陶瓷艺人间。

就因「s&y紫砂艺人」创作的造型变化较大,窑温太足易动辄得咎,所以窑温略微欠缺,来提升烧成率与视觉效果,自也是情有可原、理所当然...。

只是就老麻瓜的想法来说,壶之为壶,不仅赏心悦目而已,壶是有功能的实用艺术品,必须有能随便泡出一壶好茶的特异功能;也就是说...,除了「赏心悦目」之外,还要能「怡情养性」,兼之随时随地都能痛快、过瘾地「杀杀茶瘾虫子」之基本能力...,才会是100分的好壶!

影片中的作品,除了窑温略低之外,老麻瓜数十年来长期观察「s艺人」的作品,时常察觉其在「工序」上的顺序排列似乎可以更加完善些,应会让作品更臻完美,也就是当一把壶设计完成,依序打片子、衔接、修润的程序很繁复,老麻瓜常发现如果「s艺人」能将某些步骤的前后顺序稍微对调一下,就能更完美了,可惜似乎她从没发现过...,而老麻瓜也总是很难找到恰当的时间与空间,来跟「s艺人故友」建议其造壶工序的合理安排...。(注:老麻瓜数十年来,在宜兴带领过无数紫砂名家,总有一点小小感触,建议所有的紫砂艺人,隔一阵子都应再回头好好检视一下工序的安排是否合理、合宜?)

就老麻瓜的看法,「s艺人」是近代老辈紫砂艺人中,「眼到手到」,「设计超群」的高手无疑,更是老艺人中让老麻瓜推崇的作家之一,没了她,紫砂界会失色不少!

老麻瓜认为:窑温再高一些、工序步骤再调整一下,就会更完美了!

就因上头老麻瓜所云,「s&y艺人」长期欠缺窑温充足的「临门一脚」,尤其是在长期使用自个儿窑温略嫌不足之壶来泡茶,已习惯「闷杂土味的影响」,才造成「s艺人」教人如何选购紫砂壶时,才会理所当然的建议「高一点的壶」适合泡发酵茶、红茶、普洱;绿茶适合壶口大一点、扁一点的壶...,也就是依造型的高矮来选择泡茶的种类;「y艺人」认为敲击声要沈闷才是好的,音频较高的则是有添加瓷土之疑虑等等...。

无论是「s&y艺人」从头到尾难道未曾思考过一个很基本的泡茶选壶逻辑,也就是只要把窑温烧足了,无论哪把壶拿来泡哪种茶,从此就不会再因逼热欠缺及土味,而搞混了一壶茶汤品质?

老麻瓜认为,壶的造型高矮胖瘦,对茶汤的影响绝对小于壶的大小;而壶的大小对茶汤的影响一定小于窑温的充足;而窑温充足的影响一定小于泥料的优劣!

不当心最重要的「泥料及窑温」,而教人注重「造型的高矮胖瘦」,颇有「脚痒搔头」之憾,这就是老麻瓜常云:造壶的高手,专长是造壶,除了造壶,请不要再问泥料或其他无关造壶的问题罢!

换句行话来说...,一个再好的画家,您千万不要再问他油墨怎么制作,画笔怎么造,画框怎么钉!

「y艺人」教的也很妙,只要是敲起来声音闷闷的,就是正宗的紫砂,「音频高的」就有可能是添加「瓷土」的紫砂!

这逻辑就是您想找女朋友,一定要选择声音沙哑的,才不会是喉咙动过刀的,相貌最好不要找太姣好的,才不会遇上「人工美女」!

这岂不是「因噎废食」?逻辑上更是不通!不通!

声音沙哑的女人,您难道不曾怀疑因「手术失败」所致?

相貌较差的女人,说不定是因为动过太多次刀了?

嘿!嘿!「y艺人」鉴定泥料的方法太简洁有力,却毫无逻辑可言...,就老麻瓜来看,只要是宜兴泥料窑温充足,敲起壶来必定是铿锵有声;只要是窑温不足,必定「噗噗闷响」,管它有或没加「瓷土」?(谨此声明,老麻瓜极力反对敲壶这档外行事儿)

说真的,老麻瓜还是第一次听说紫砂有加瓷土这回事儿!

如果从此听信「y艺人」的鉴定紫砂泥的方法,那就恭喜您日后只能交到声音沙哑,又长得很自然的丑女矣...,喔!该说是确保只能选购到窑温不足的紫泥壶,永远喝很差劲而混淆的茶汤了!

换言之!如果正宗紫泥「敲起来闷闷的」,茶汤喝起来「浊浊闷闷的」,只能选择造型来提升若有似无的茶汤品质,那紫砂还有啥好玩的?

除了最基本的要素「泥料要正宗」外,看起来美、养起来漂亮、泡起来茶汤好喝,才是真正的好猫(好壶),真壶的会员好友们,您们说是吗?

老麻瓜不想认为「s&y艺人」是刻意误导玩家去选购窑温不足之壶,藉此掩盖窑温不足的问题,或是茶与壶的知识欠缺,而导致误解茶与壶间的关系...,毕竟以他们的名气与财力,自不必这么做!

老麻瓜就事论事,绝无其他想法...,日后若能将窑温拉到临界温度,则茶汤将令人刮目相看,有勇气的紫砂艺人们,邀请您不妨一试,或许对泥料与茶的搭配,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矣!

注:宜兴有许多专辑式的采访影片,是典型的置入式行销手法,对于常识与知识不一定有益(想洗脑倒是真的),这种片子老麻瓜几乎从来不看,盖...,每每看了之后,心情总是会如欠缺火候的紫泥般,感觉很沈闷。
如昨夜观看吴兄这片子时,不小心跳到另一段影片在谈泥料,自认是专家,说哪种泥料练起来就一定是几码砂,朱泥就是80码砂,一看就知道云云...;害得老麻瓜一夜难眠,盖!...连砂(颗粒)是人为刻意设计打造出来的都不知道,竟也大言不惭地教人泥料,真让老麻瓜辗转难眠矣!

难道朱泥矿练成60码砂或100码砂,或大小都有,从此就不是朱泥乎?

网路一片污染真理,劣币驱逐良币,教人如何激浊扬清?

回覆5: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吴 2020/09/14-20:58:15

一部影片,换来如此精辟的说明,赞,原想只是听听余老看法而已,想不到,内中隐含著这许多知识与"眉角"...学习了。让你在休假期间还花费心思,打这么多字(..够累吧)...拜谢!(笑)

回覆6: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刘俊彬 2020/09/15-11:54:01

新手壶学疏浅,只认「真壶 」出品就对了。

回覆7: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新新会员 2020/09/15-12:33:16

宜兴有许多专辑式的采访影片,每每看了之后,心情总是会如欠缺火候的紫泥般,感觉很沈闷。

看到余大这段话,心有同感,参加会员多年来收了几十把真壶,几十种余大的泥料,百来件圆之月,多少有些心得,不慎看到网路似是而非的各种紫砂介绍,确实就像余大说的“ 心情总是会如欠缺火候的紫泥般,感觉很沈闷。”

懂不懂壶看文章就知道,余大的讨论深度与视野让人赞叹不已,一出手就能让人咀嚼再三,回味无穷。

刚刚下订了三把壶,请TING于星期五当天寄到旧址,谢谢。

回覆8: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古农真壶-TING 2020/09/15-13:23:47

新新会员兄您好:订单已收到,三件作品已为您挑选窑温最漂亮的了!请放心~周四寄出,周五再麻烦您留意收件喔!谢谢您~

回覆9: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isco 2020/09/16-16:23:58

泥好,窑温足,纵使这把壶裂了还是可以泡出另人称赞的茶汤。

回覆10: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1101 2020/09/18-17:53:33

顾景舟大师的生平中国已拍成电影,故事以牛盖洋桶壶作为开端,也算是故事的轴线之一,可惜电影里没提到他弟弟。有兴趣的会员可以在YouTube频道以”顾景舟一场不忘初心的精神盛宴”作为关键字搜寻。

回覆11: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0366 2020/09/19-22:16:24

谢谢1101兄,感觉这部片就围绕一个主题…..「壶-最重要的是本身的韵味和气质,不要添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至于情节…….可能我的文化底蕴不够,觉得….应该很难吸引不认识顾老的人观看吧….

回覆12: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1101 2020/09/20-23:14:21

虽然前往真壶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去真壶,余老都会毫无保留地把他对于练泥与造壶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个人觉得余老在一些对于练泥与造壶理念上的坚持,才会烧出那么多的美壶可供欣赏。希望多看一些真壶的壶与余老的文章,能够培养一下自己的眼力,只怕自己的悟性不够啊!

回覆13: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1021 2020/09/27-13:57:07

当初加入真壶是看到讨论大红袍泥料的帖子。形容的生动有趣,而泥料小典故的资料是说大红袍乃是由石黄心外面的一夹层所练制。而坊间一般的说法大红袍乃是已故老艺人所制的四方传炉壶黄龙山大红泥是为大红袍。或者顶级红泥所烧成胎表明艳动人且有高收缩比亦是大红袍。而几年前真壶推出沁碧之后,本山绿泥的视频满坑满谷的出现,本山绿泥变成基本款。随然不确定沁碧跟本山绿泥是否有关西。想要表达的是真壶会员跟非真壶会员中有无型的鸿沟,基本上不会有共同语言,只能各玩各的。另外请问余董 宜兴是否真有黄龙山大红泥。

回覆14: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2020/09/30-13:44:55

嘿!嘿!老麻瓜珍贵而迷人的「沁碧」已全部用罄矣...,其气质之高贵,胎色之神秘罕见,直敲入老麻瓜的内心深处,这岂是一般缎泥所能相提并论...。图为:韩洪波手制‧中国国家博物馆世纪收藏国宝级名器~特仕紫碧壶tb

呵!呵!...就老麻瓜30年开矿练泥经历来说...,宜兴台西井有一种红泥矿,颜色较为「暗红」,盖因含铁量更高些,有别于常见红泥的「砖红色」,当地矿工随口呼之「小红泥」,长年都有出矿,并不算太罕见。

老麻瓜认为,是叫大红泥或叫小红泥,并不重要,但是会将小红泥刻意称为大红泥,莫非是想与大红袍的「大红」前后呼应一下?藉以抬高身价?

盖,按宜兴采矿的习惯说法上来谈,同一产地的各式红泥,如果会取名为「小红泥」,就是代表「出矿量」较少,反之,若取名为「大红泥」,就是因为比「小红泥」的出矿量更大,所以为了区别两者,才有大小之分;若较深红的红泥矿名称为「大红泥」,莫非它的产量大于更常见的「红泥」?

注:就如古农真壶稀世名泥的「大红袍」与「小红袍」的命名,即是因产量而来。

咳!咳!通常矿工们看到矿都是随便土话呼咙,严格来说矿工没啥文化,很难为矿命名!
他们挖矿也是为了饱足三餐,管它甚么矿,能卖得好价钱的就是阿里巴巴的金山银矿!没法子卖得好价钱的,就叫烂泥巴!

1990年代,老麻瓜曾多批次在台西井采了一些该小红泥分开练制,火候足了总是感觉水色极差(很毛燥,根本没啥温润度可言),胎色与质感就是清末民初「范庄农家」拿来「粉色」用的化妆土!

老麻瓜曾吩咐用该泥造过几次壶,泡茶松散难喝,不知在表达甚么茶汤味道(也就是不知所云的茶汤),因除了胎色较深红外,无啥令人喜爱的优点,兼之又属黄龙山紫泥系能随时出矿的泥料,所以老麻瓜遂放弃练制,好的紫砂矿就是要寻找「断层岩」类的稀有原矿,才会是内行人敢散财,是在玩真的!(试造的那几把红泥壶,最后不知送谁早忘了!反正不会送行家就是。)

1980年代,老麻瓜曾「经手过」甚多清末民初「范庄农家」的作品(资深如92老友必定还记得这些壶,说不定家中仍有收藏著...),「范庄农家」惯用清水泥为胚,制成生胚后,再以台西矿小红泥调成泥釉水「粉涂」上整壶外表...,也就是如「水平壶~标准壶」所谓的「内紫外红」!

简单的说,猛一看是红泥壶,掀开壶盖,盖内及壶内却是「清水泥」!

注:有兴趣的会员好友们可Google一下「范庄农家」,瞧瞧其红色作品即是(皆是大壶),该泥没啥水色,又很毛燥乾涩难养,所以许多照片有亮度的,很多是加工抛光过的,没水色(不亮的)才算是本尊,所以请玩家们锻鍊一下眼力!

「范庄农家」昔日为何要这么做?

盖红泥大壶制作烧成率较低些,所以清末民初的市场上很罕见,相对的如果在一片紫胎色的壶海中,若有红泥大壶就会变得很显眼而富「卖相」,「范庄农家」为争取最大的销售量,又不减损烧成率,所以就采取「内紫外红」的手法来大量制作!

问题就是...。

老麻瓜要开始说「专业的行话」了!

1021老友指出外头所言,该红泥属「高收缩比」,那「范庄农家」如何能在收缩比12%左右的「清水泥」胚体「粉」上该红泥来完美烧成?

我们先假设该红泥收缩比30%好了,如果涂在收缩比12%的清水泥上入窑烧成,结果您看会如何?

结果会是...,壶表的红泥层全部会如「蜘蛛网般的开片」!

老麻瓜试著用更数据的说法,来形容为何该红泥会「开片成蜘蛛网状」?

假设用收缩比12%的清水泥造一把10cm的壶,壶表涂上收缩比30%的该红泥,烧成后壶收缩成8.8cm,而壶表的「红泥壳」却收缩成7cm,那这小于成品的「红泥壳」如何平均的满布在壶上头?当然就如旱灾乾裂的大地般,被拉开成蜘蛛网般的开片罗!

所以答案就是...,基本上该红泥的收缩比应该等于「十分接近」清水泥的收缩比,才能让「范庄农家」烧成这么庞大数量的「内紫外红」!

也就是说,请记得,它就是产于「黄龙山」的红泥...,而红泥的本质永远都是红泥!

绝不会变成「赵庄山」朱泥系的「高收缩比」,及「低临界温度」!

至于该红泥的胎表本尊是否「明艳动人」,则...,上头老麻瓜已谈过1990年代的实际经验,就不再赘谈矣...。

嘿!嘿!老麻瓜珍贵而迷人的「沁碧」已全部用罄矣...,其气质之高贵,胎色之神秘罕见,直敲入老麻瓜的内心深处,这岂是一般缎泥所能相提并论(唉!老麻瓜最近想了几个品种,如果能用沁碧做不知多爽!)不过...,外头用「本山绿泥」来形容「缎泥」早已是业界常规,说句不夸张的,千百年来都是这么卖的!这么说的!

所以根本毋需在意、理会...,说的人不懂所以无心,听过就算了,买的人更是不懂,高兴就好,冯京马凉一塌糊涂,甘咱底事?

回覆15:壶的鉴定&茶与壶的搭配
发言人:1021 2020/10/07-23:26:01

同一款壶在洪波老师润饰过后线条过渡不断创新不断的超越自我。各种尖锐问题经余董润饰过后既能解答又毫无火气,只能说都是高手。

© 2024 古农真壶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